双十一你妈和女朋友同时掉水里,你先给谁盖楼?
2020.07.29    
分享至:
新闻简介:人类非正常行为研究院
敷着祛眼袋面膜,苦熬零点抢购,

看直播种草为省钱,花钱“买楼”盖楼再得奖金,
为满400减50凑了万元大单?

这其中有你吗?聚焦2019双十一,东耳文传推出系列报道《人类非正常行为研究院》,看看为了网购“省钱”,消费者在线上都做了哪些人类“非正常行为”?

0.1.jpg

/

耗子既不是某宝卖家也不是阿X员工,但借着双十一他还是小赚了一笔。

凭借广泛的朋友圈和优良的“厚脸皮”精神,耗子依靠“买楼”赚了几百大洋,为他今年的双十一买买买奠定了部分物质基础。

今年的双十一,天猫玩起了盖楼大挑战活动,至11月9日晚结束。所谓盖楼挑战,就是天猫“双十一合伙人瓜分20亿”的活动,具体则是由5人组成队伍,通过天猫平台随机对抗,以等级高低判定输赢。通过赚取“喵币”,成员可以为自己盖楼,喵币越多楼越高,等级也就越高。

01.jpg

耗子对我说,通过盖楼大挑战,他一共获得了52.56的个人红包,但借着卖楼,他则足足获利了300大洋。

标题的问题也不必担心,他没有女朋友。

03.jpg


奇怪奇怪真奇怪 双十一竟有这买卖

04.jpg

有盖楼的,有卖楼的,也有买楼的。根据央视财经对盖楼助力的中介调查得知,花钱买楼的多是26——28岁的人,参与卖楼的大多为大学生和家庭主妇。

“我本来是不关心这种无聊游戏的,但为了讨女朋友欢心还是花了200块帮她买楼。”

“盖楼玩的就是一个胜负心,赚钱还是亏本并不重要。”

通过走访身边参与买卖楼的朋友,小耳朵大嘴巴发现,盖楼这事从原本的赚取对抗奖金变成了单纯的胜负心之战,参与卖楼与买楼的消费者就跟上班一样,掐点卖楼,掐点买楼,掐点盖楼。

更有甚者,因为拉力助力失败,耗费整修总结出了整整4页的经验教训,并分发给亲朋好友安排任务。

05.jpg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双十一线上依旧铆足了劲营造狂欢的购物气氛。不可否认,这种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游戏的确营造出了线上大促的紧张氛围。然而,何时购物已经与“硝烟”、“紧张”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了?


逐渐“拼”化 双十一 我看不懂了

除了盖楼挑战,细心的买家应该发现了今年天猫发放优惠券方式的改变。一改以往直接发布满减优惠券的方式,今年的满减形式的确不够给力。

满50-50、满100-100、满150-150……你以为优惠券这么好拿吗?不,你得拉下老脸,把分享链接发给朋友圈好友,通过多个好友助力才能获得优惠。通常来说,获得优惠券的速度等同于你在朋友圈中刷脸面值的大小。有些自从加了好友就不再联系的“朋友”竟也通过优惠助力重拾联系,再往后的联系大概就是过年时候的集五福了。

06.jpg

今年天猫发放优惠的这一形式不由让人想起了某多多,俗话说得好,要想看一个人过得有多落魄就看他有没有给你发过拼夕夕的链接,如今看来,双十一也是一个判定“贫富”的标准。

往年的双十一顶多是个数字游戏,拿着计算器总能把这些优惠算清楚,但是今年不行了。除了满减,还得算上“脸面钱”,以往的朋友都数字化“赤果果”摆在面前。小王面值1块,小李面值2块,小丁比较值钱,5块……



定金不退 双十一的底气这么足?

这两年,线上双十一为了拉长整场大促的时间轴,提前半个月就在商品页显示预售信息,并通过“预售前X名免定金”、“预售前X分钟送XX”等措施吸引消费者在短时间内预付定金。

在付完第1笔预售定金的时候,小耳朵大嘴巴突然反应过来,有这时间等,为啥不去线下逛逛?一件秋款卫衣,从气温25度等到了5度。

在天猫双十一年年突破销售业绩的大光环下,天猫似乎也已经意识到了线上大促对消费者吸引力减弱的事实。

熬夜“剁手”、漫长等待、绞尽脑汁计算优惠,消费者在一层又一层的精神剥削和刷脸得优惠的游戏中,对线上狂欢已经丧失了最初的兴趣。与往年狂热的购买潮不同,今年的消费者面对线上大促更显冷静,“即使力度再大,不是刚需也不买”的购物心态逐渐占据上风。

07.jpg

“每年都要提前半个月算价格,高考数学都没这么难。”

“每年的游戏都太磨人,总拿友情换奖金,不划算。”

“套路太多了,还不如线下实体店来得爽快。”

“以前线上双十一的优势在于价格,现在线上线下价格都差不多,线下还有服务,我已经转投线下了。”

“磨了半个月,总算想出了一件需要买的东西。为了不让购物车是空的,我也是很拼。”

小耳朵大嘴巴的身边,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对线上双十一不敏感的年轻人。

08.jpg

线上大促,本是为了让利消费者。随着一年一年又一年,“价格优势不明显”、“退货率高”等负面消息,双十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小。

09.jpg

此番天猫通过助力、分享的方式,拉动更多消费者主动或被动参与线上狂欢本不置可否,但似乎,这种方式违背了最初的想法。造节可以是商家促销的优势,但过度营销、对消费者需求的错误解读也必然会让消费者对大促疲软。更何况,“618年中大促”、“中秋大促”、“双十一大促”、“年货节”、“女神节”……应接不暇的线上大促已然让消费者挑花了眼。

回归消费本质,服务消费需求。这不仅是线下实体商家需要学习的课题,更是当下线上电商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