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蜂花采购成本仅3元
高仿野兽派价格仅为正品1/10
今年3月,专案组在多地同步开展收网,抓获游某、王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并当场查获完整制假生产线及相关设备。
7月锁定另一个犯罪团伙,成功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据交代,一款市场价30余元的洗发水,在网店的售价可低至半价,而采购成本仅为3至4元,仍具可观利润空间。
电商环境下假冒产业链升级
运作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
1、地域信任背书
蜂花作为上海老字号国货品牌,消费者普遍默认其正品应源自上海生产或发货。造假者刻意在快递面单标注“上海”,甚至使用上海仓库图片,正是利用这种认知惯性制造“正品假象”。实际发货地多为外省小作坊,与上海毫无关联。
2、混淆“国货情怀”标签
假店铺在商品页面强调“正品国货”“支持老字号”等口号,并配以蜂花正品图片,进一步削弱消费者警惕性。部分店铺还混售其他低价日化品,以“鱼目混珠”干扰判断。
3、精准复刻与低价陷阱
犯罪团伙以“一比一复刻”为核心策略,对“野兽派”热销产品进行全方位模仿: 假冒香氛产品不仅在外观、香型上与正品高度相似,包装盒更通过开模、烫金等工艺仿制品牌标识,甚至伪造防伪标签,迷惑性极强。 除此之外,假货成本仅20元,批发价45元,售假网店再以正品1/10(约50元)的价格销售,利用“低价正品”噱头吸引消费者。
4、直播带货与话术欺诈
售假团伙在直播间宣称“厂家直销”“野兽派代理”,销售无领标但款式相近的联名睡衣,规避平台识别,同时利用直播实时互动性削弱消费者戒备心。
东耳观点:“假蜂花”案暴露了造假者利用地域认同与国货情怀的恶意营销逻辑,也凸显了电商平台在商户审核上的短板。真正有效的打假,既要靠技术手段斩断产业链,也要靠消费者擦亮双眼、理性消费。
“野兽派”造假案暴露了电商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造假者利用品牌情感联结和消费心理,以工业化分工挑战传统监管模式。此案中警方的成功实践(如全链条打击、警企协同)为同类案件提供了范本,但根本解决仍需平台强化AI动态监测与商户溯源、提高制假售假量刑标准、消费者建立“低价必有因”的警觉意识。假货治理需技术、制度与公众合力。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