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金额超5500万,假蜂花、高仿野兽派被“一锅端”
2025.08.18    
分享至:
新闻简介:假货治理需技术、制度与公众合力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近期侦破的两起侵犯知名国货品牌商标案。

虹口警方成功破获一起生产、销售假冒“野兽派”品牌香氛及服装案,抓获汪某、黄某等犯罪嫌疑人32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8处,查获假冒香氛、睡衣等产品10200余件,查证涉案金额逾4500余万元
“蜂花”是上海本土知名品牌。今年3月及7月,闵行警方连续破获两起针对“蜂花”品牌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成功打掉两个犯罪团伙,累计抓获17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
侦查过程中,专案组还发现犯罪团伙为制造“原产地”的假象,刻意将发货面单标注为“上海”,企图利用“蜂花”作为本土老字号“原产地”的公众认知,为假冒商品披上“正品”外衣,而实际发货地则为外省某地。

01.

假蜂花采购成本仅3元

高仿野兽派价格仅为正品1/10


今年初,蜂花日用品公司向闵行警方反映,有多个电商店铺在线上公然销售假货。警方调查发现,30余家店铺使用“正品国货”标签并配以“蜂花”产品图片,上架销售多款洗护产品,其中“生姜健发”“石榴滋养”洗发露及两款“柔顺营养”护发素为假冒高发品类这些假冒产品在外包装、香型等方面与正品高度相似,普通消费者难以有效识别。据统计,涉案店铺的假冒“蜂花”产品销售金额均超过5万元。

今年3月,专案组在多地同步开展收网,抓获游某、王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并当场查获完整制假生产线及相关设备。微信图片_2025-08-18_103410_368.jpg

7月锁定另一个犯罪团伙,成功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据交代,一款市场价30余元的洗发水,在网店的售价可低至半价,而采购成本仅为34元,仍具可观利润空间。

而高仿野兽派案件可以追溯到去年,去年11月,上海野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报案,有商家以“野某派”代理商的名义,在电商平台销售印有“野兽派”品牌标识的香氛与睡衣等产品,经鉴定均为假冒产品。接报后,虹口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发现涉案商家涉及多个犯罪团伙。
微信图片_2025-08-18_103416_040.jpg
由于“野兽派”旗下直线品牌的联名款系列睡衣等服装融合了动漫元素,深受年轻人喜爱,犯罪嫌疑人汪某等人为首的售假团伙便瞄准了“商机”。
微信图片_2025-08-18_103420_904.jpg
他们采购与正品款式相近的服装,通过直播间公然宣称假货为“野兽派厂家直销”,以正品十分之一的价格对外售卖除了睡衣以外,专案组发现还有犯罪团伙专门从事制售假冒香氛产品。这些假货无论从外观、香型还是包装上均高度复刻正品,外包装袋完整印制品牌标识,甚至附有伪造的防伪标签,极具迷惑性,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目前,32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落网,其中15人已被依法移送起诉。

02.

电商环境下假冒产业链升级

运作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


“假蜂花”产品刻意标注“上海发货”字样,是制假团伙精心设计的欺诈手段,其背后折射出当前电商环境下假冒产业链的运作逻辑和消费者心理的精准利用。

除此之外此次“野兽派”高仿造假案,不仅是一起涉案金额超4500万元、涉及32名嫌疑人的重大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更是当前电商环境下制假售假产业链运作模式的典型缩影。这一案件揭示了不法分子如何利用品牌效应、消费者心理及平台监管漏洞实施系统性欺诈。

1、地域信任背书

蜂花作为上海老字号国货品牌,消费者普遍默认其正品应源自上海生产或发货。造假者刻意在快递面单标注“上海”,甚至使用上海仓库图片,正是利用这种认知惯性制造“正品假象”。实际发货地多为外省小作坊,与上海毫无关联。

2、混淆“国货情怀”标签

假店铺在商品页面强调“正品国货”“支持老字号”等口号,并配以蜂花正品图片,进一步削弱消费者警惕性。部分店铺还混售其他低价日化品,以“鱼目混珠”干扰判断。

微信图片_2025-08-18_103426_690.jpg

3、精准复刻与低价陷阱

犯罪团伙以“一比一复刻”为核心策略,对“野兽派”热销产品进行全方位模仿:  假冒香氛产品不仅在外观、香型上与正品高度相似,包装盒更通过开模、烫金等工艺仿制品牌标识,甚至伪造防伪标签,迷惑性极强。  除此之外,假货成本仅20元,批发价45元,售假网店再以正品1/10(约50元)的价格销售,利用“低价正品”噱头吸引消费者。

4、直播带货与话术欺诈

售假团伙在直播间宣称“厂家直销”“野兽派代理”,销售无领标但款式相近的联名睡衣,规避平台识别,同时利用直播实时互动性削弱消费者戒备心。

东耳观点“假蜂花”案暴露了造假者利用地域认同与国货情怀的恶意营销逻辑,也凸显了电商平台在商户审核上的短板。真正有效的打假,既要靠技术手段斩断产业链,也要靠消费者擦亮双眼、理性消费。

“野兽派”造假案暴露了电商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造假者利用品牌情感联结和消费心理,以工业化分工挑战传统监管模式。此案中警方的成功实践(如全链条打击、警企协同)为同类案件提供了范本,但根本解决仍需平台强化AI动态监测与商户溯源、提高制假售假量刑标准、消费者建立“低价必有因”的警觉意识。假货治理需技术、制度与公众合力。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