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美妆火拼,韩妆放缓谁接棒?
2025.10.27    
分享至:
新闻简介:美妆行业迈向“全球双循环”新阶段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其中化妆品类零售额达3288亿元,同比增长3.9%。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化妆品零售明显回暖,增速显著提升,显示出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149_105.png

与此同时,2025年双11预售大幕拉开,美妆品类再度成为各大平台的“压舱石”。10月15日晚8点,天猫双11预售正式开启。据公开平台数据统计,今年李佳琦直播间双11首小时加购GMV同比保持增长,美妆、母婴、时尚、食品等细分品类增长显著,最高增长近80%。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014_594.jpg

首日“超级美妆节”开售一小时内,十余款热门单品上线即售罄。花知晓、珀莱雅、薇诺娜、自然堂等头部国货品牌旗下爆品攀升至直播间美妆产品销量前列,可复美胶原棒、每日鲜语等产品升至曝光TOP5,印证了优质国货的市场号召力。

值得注意的是,“成分护肤”“轻医美彩妆”“男士功效护理” 成为今年预售的新关键词,显示消费者愈发理性与专业化。整体来看,双11预售的强劲开局,与三季度化妆品零售数据的回暖形成呼应,预示着第四季度美妆消费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小高潮。


01.
韩妆出口再创新高

中国市场策略悄然生变


在全球美妆市场中,韩国化妆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据韩国关税厅发布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韩国化妆品出口额达85.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底妆、防晒与抗皱精华类产品占比超六成,成为出口主力。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236_360.jpg

从出口目的地看,美国与中国仍是韩妆前两大出口市场,但对华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前三季度,韩妆对华出口额为15.8亿美元,占比18.5%,虽仍居第二,但增长动力弱于美国与日本等新兴市场。有分析指出,随着中国本土美妆品牌崛起及消费者偏好转变,韩妆在中国市场面临结构性挑战。

尽管如此,韩国品牌通过开拓东南亚、中东、欧美等新市场,有效对冲了对华增速放缓的压力,展现出较强的全球适应能力。此外,韩妆在品类创新与内容营销上的持续投入,也为其在全球范围内赢得Z世代消费者青睐提供了支撑。


02.
政策红利释放

本土化妆品出口提速


在中国本土,化妆品产业也正迎来政策与出口的双重利好。以上海“东方美谷”为例,2025年1-9月其化妆品出口额达12.03亿元,同比增长11.71%;其中9月单月出口额1.79亿元,同比飙升86.17%,创下年内增速新高。

这一成绩背后,离不开海关政策的精准支持。今年6月30日,海关总署发布《支持上海“东方美谷”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一条措施》,涵盖优化检验流程、创新监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三大方面。奉贤海关率先落地“远程属地查检”模式,将原本需2-3天的查检流程压缩至25分钟,极大提升了企业出口效率。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249_822.png

科丝美诗(中国)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受益企业,其出口东南亚的货物通过视频连线完成查验,实现了“通关零等待”。奉贤海关关长叶菁表示,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企业对于“2.0版措施”呼声渐高,未来将继续推进监管创新,助力“东方美谷”成为全国化妆品产业改革“试验田”。

综合国内外数据与双11预售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美妆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内稳外拓”的新阶段:内需市场在政策鼓励与消费复苏推动下稳步增长,高端化、功能化、国货化成为主流趋势。

出口层面,本土品牌借助政策红利与供应链优势加速出海,韩国等传统美妆强国则通过市场多元化维持增长动能。

监管与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双引擎,从海关便利化到直播电商规范化,制度环境正不断优化。

东耳观点:未来,随着全球美妆市场格局进一步重塑,中外品牌都将在产品力、渠道力与政策适应力上展开更深层次的竞争。而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效率为壁垒、以创新为引擎” 的企业,都将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