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进口额连降8个月,法妆或重回第一
2023.12.13    
分享至:
新闻简介:进口品竞争激烈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23年1-11月及11月我国重点商品进出口情况。其中,关于化妆品进出口数据,11月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进口数量为29529.1吨,同比下滑14.23%;进口金额为95.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3.7%。


1至11月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进口数量累计为334881.6吨,同比下滑13.8%;进口金额累计为1175.1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4.8%。

结合近年数据来看,自2022年起化妆品进口额开始下滑,同比下降7.3%,高于大盘4.5%的下降幅度。在国货品牌的发力下,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掘金时代逐渐过去,不得不加入本土卷王大战中抢夺市场份额。

01.

进口数据连降

国货美妆崛起

回顾我国化妆品进口数据,从2014年至2021年,我国的化妆品进口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134.9亿元猛增至1613亿元,8年时间增长了近11倍。

横拉对比,今年我国化妆品进口金额自4月开始,已经连续8个月下跌,11月则成为跌幅最高月。其中,6月、8月、10月、11月降幅更是超过了20%。并且,对比近三年化妆品进口数据,可以发现除去2、3月以外,其他月份在2023年的化妆品进口数据皆低于2021年、2022年。

进口品牌的市场表现则从大促榜单中可见一斑,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预售期间,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玉兰油、海蓝之谜的销售额,降幅基本均在20%至40%之间。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多年里,进口化妆品一直处在“风口”上。强劲的消费需求与国家政策的驱动,共同推动了进口化妆品近年来的蓬勃发展。

而今,国家对进口化妆品监管在逐渐加强,如在今年1月29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拟取消一批进口普通化妆品备案的通告,名单包含571批次进口普通化妆品,囊括各类彩妆、个护产品。

加之,近两年间国货美妆品牌发展如火如荼,进口化妆品在中国市场正受着越来越大的挤压。在今年双11预售一小时中,国货美妆不仅在如抖音等新兴电商平台飞增,在传统电商平台天猫上也有较多品牌实现三位数的快速增长,其中包括丸美增长142%、花至增长357%、彩棠增长135%、花知晓增长689%。


并且,国货美妆在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0月化妆品出口金额为35.18亿元,同比增长15.4%。从数额上来看,今年6-9月化妆品出口金额均突破40亿元大关,为出海的高峰期,其中8月更是高达48.82亿元。

02.

日本接棒韩国

法国重回第一

梳理中国化妆品市场进口品牌发展可以看出,自2014年韩流席卷国内后,韩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最大进口国。

2015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美容品或化妆品及护肤品进口额为43.74亿元人民币,仅次于当时法国的56.65亿元,高于日本的30.35亿元。到了2017年,韩国的进口额达到101.68亿元,超过了法国(96.23亿元),成为最大的进口国。这一冠军的头衔一直保持到2018年。


此后,韩妆在产品品质口碑下降、性价比缺乏竞争力、受其他国际品牌和本土优秀品牌夹击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丧失竞争力。到2019年,已经被日本(216.06亿元)超过,不过仍然高于法国(197.25亿元)。疲软渐显,2020年、2021年,这一数字落到了法国之后,韩国排到第三。2022年更是大跌,当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金额为171.50亿元,而同期,日本、法国进口额均已经超过300亿元。


可以看出,韩妆下行后,日妆开始接棒中国进口市场。从2018年起,日本超过了法国跃升至第二;到了2019年,日本更是攀升至第一,突破了200亿元;2021年则是到了322.73亿元,这第一名的势头一直维持到了2022年。

好景不长,今年日妆因为核污水排海事件陷入困境。自今年7月份,日妆进口额下滑幅度高达31%。此后的8月和9月,日妆的进口额依然下滑了16.5%和25.3%。

据久谦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资生堂、怡丽丝尔、珂润等日本品牌,在天猫的销量分别下滑了39.4%、29.1%、48.4%。甚至连SK-II这样一个已经被宝洁收购的日本品牌,也下滑了20%。

如今,日韩品牌热度褪去后,法国将重新成为中国最大化妆品进口国,在今年前9个月仅微跌1.5%。长期以来,法国的美妆产业是法国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第二大出口产业。有数据显示,法国50%以上的化妆品是出口的,法国化妆品占据了全球约24%的市场份额。

并且法国品牌也是响应中国市场变化最快的一批,在抖音平台,以法国品牌代表欧莱雅为例,今年第三季度,欧莱雅旗下品牌虽然在天猫上表现平平,但在抖音上却都录得了高增长,其中赫莲娜和修丽可的销售额更是增长了超300%。

东耳观点:可以看出,出口增长、进口下跌已经成为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主要趋势。虽然,进口额下跌伴随着如国家层面监管逐渐严格,国货美妆飞速发展挤压进口化妆品的市场份额,以及国际美妆公司、品牌针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等因素影响。但是对国妆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出海国外,都等待着国货品牌去挖掘。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