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一纸备案通知书,再次将颖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颖通控股”)推至聚光灯下。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香水品牌管理公司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不超过348,750,000股普通股,募资用于业务扩张与战略转型。
这一备案标志着颖通控股迈向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但其背后的业务模式、财务策略及潜在风险同样值得深度剖析。
代理帝国存结构性隐忧
但这一增长背后也存在风险与隐忧。首先,品牌授权的“倒金字塔”结构加剧经营脆弱性。五大核心品牌(Hermès、Van Cleef & Arpels等)贡献超62%营收,但代理协议期限多为3-5年,远低于行业头部代理商Bluebell Group的7年平均合约期。2022年某奢侈品牌终止合作导致4.25亿元收入缺口的事件,已暴露出过度依赖单一品牌的风险。
其次,国际品牌直营化趋势形成降维打击。雅诗兰黛2023年收回Tom Ford香水代理权后,颖通相关业务线毛利率从58%暴跌至41%,揭示出代理商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更严峻的是,自有品牌Santa Monica历经三年培育,营收占比仍不足1%,研发投入仅2%,较其他新锐品牌差距显著。
渠道变革则进一步暴露战略短板。公司引以为傲的7500个线下网点正成双刃剑:百货专柜扣点率升至35%,挤压利润空间;线上渠道占比从47.5%萎缩至36%,私域流量GMV仅3800万元。
另一方面,需求侧Z世代追捧“中性香”“场景香”,国潮元素产品溢价率达60%,而颖通仍沉迷“巴黎浪漫”叙事体系。
当观夏、闻献等本土品牌以DTC模式抢占300-800元轻奢市场时,颖通仍固守800-1500元高端区间,97%收入依赖个人消费场景,错失企业礼品采购等B端蓝海。
在此背景下,颖通控股的IPO募资方向显得至关重要。颖通控股计划将IPO资金投入自有品牌开发、数字化升级及市场拓展,主要加强在二三线城市的渗透,并探索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颖通的资金投入方向直指当前业务痛点,但历史经验表明,转型需要时间与试错成本:自有品牌Santa Monica系列产生的收入占比较低,尚未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CRM系统仍停留在基础会员管理;下沉市场拓展缺乏方法论,新一线城市门店坪效同比降18%。当资本市场耐心与业务转型周期产生错配时,估值压力或将加速显现。
备案新政下的资本腾挪
同时,这一上市备案时间也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关键节点。2023年3月生效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以备案制替代传统的“大路条”审批,为企业跨境融资松绑。
新规下,颖通控股仅需在发行后15个工作日内报告上市情况,备案有效期12个月。这一制度红利,既反映了监管层对成熟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也暗含对资本流动风险的前置管控——备案通知书中特别强调“重大事项需及时报告”,凸显政策在开放与审慎间的平衡。
然而,政策暖风未能完全消解市场疑虑。最近,社交媒体掀起对颖通控股“突击分红”的讨论:2022至2024财年,控股股东刘钜荣夫妇累计获派股息6.31亿元,超过同期5.5亿元净利润总和。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4年3月派息3.14亿元后,公司资产净值从5.35亿元骤降至4.59亿元,现金储备仅余2.75亿元。这种“掏空式”分红与随后IPO募资的衔接,被外界解读为“老股东套现、新股东买单”的资本游戏。
尽管公司解释为“对创始人的历史回馈”,但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如此激进的财务操作无疑放大了市场对治理透明度的质疑。
在A股IPO市场,国务院今年颁布的新“国九条”对拟上市公司的分红行为明确提出要求: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的负面清单。不过,香港证监会对此暂未发布指导意见。
东耳观点:颖通控股的上市,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中国式品牌代理模式”可持续性的压力测试。备案通知书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重构价值链条:能否将代理积累的渠道优势转化为自有品牌孵化能力?能否在数字化浪潮中完成从“货架提供商”到“体验运营商”的蜕变?能否在家族控股架构下建立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其能否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 中国香水市场的增长故事虽诱人,但唯有真正构筑护城河的企业方能成为最终赢家。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