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近几年的中国美妆市场,品牌们对外一致高举国货崛起的大旗,对内占田分地抢占市场,前两年的大促中,美妆榜单前十国货品牌就占有四五,一时间信心高涨,令人对国货品牌席卷美妆市场充满期待。
然而,在最近的几场大促中,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后的国际品牌又满血复活,国货品牌的局势再次不容乐观。值得关注的是国货品牌中,出现了两支发展截然不同的队伍,一支是以珀莱雅为首开始转型的经典品牌,悬崖勒马、极速狂奔,在今年618登顶国货美妆TOP1。(此前东耳文传曾分析过珀莱雅的转型之路详情可戳《解读|从17亿到63亿,珀莱雅再造珀莱雅》。)
另一支则是以薇诺娜为代表的新锐品牌,在赛道爆发之前率先抢占份额,迅速发展壮大后,却后继乏力,排名一掉再掉,进入增长危机。
在经典国货品牌掉头发力,国际大牌降低姿态加入混战的局面下,消费者不再对口号抱有情怀,本文以薇诺娜为例分析,根基尚浅的新锐们迎风大赚一笔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01.
得天独厚
难以复制的爆红路径
回顾薇诺娜和贝泰妮的发展之路,可谓是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
2006年,滇虹药业确立了以药品为主体,以日化品和保健品为两翼的发展战略,陆续推出30多个日化新品,包括去屑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草本香皂,中草药牙膏,彼时“薇诺娜”项目就是滇虹药业在这一期间孵化的多个项目之一,主要为化妆品的研发和销售,且尚未实现盈利。
2011年,滇虹药业拟改制设立股份公司并筹划A股上市,因“薇诺娜”项目在滇虹有限的业务体系中占比极小,各年销售收入占滇虹药业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滇虹药业决定将“薇诺娜”项目整体剥离。
同年12月,滇虹药业董事会作出决议,全体董事一致同意将“薇诺娜WINONA”系列无形资产全部转让给贝泰妮有限公司。从此,贝泰妮拥有“薇诺娜”产品的技术、配方等全部权利。
2013年9月滇红药业决定终止IPO申报,接受德国拜耳的收购,郭振宇不再担任滇虹药业董事长、总裁。 之后郭振宇带着滇虹药业原班人马进入贝泰妮。值得注意的是,郭振宇在滇红药业期间已经手握两个销售过亿的滇虹康王产品。
同时期,红杉中国投资人在昆明发现“薇诺娜”项目,了解项目运作后,发现短期亏损主要因为销售渠道费用较高,销量还没大规模铺开,于是建议品牌拓展线上渠道打开局面。
后期薇诺娜产品快速登录天猫、京东、唯品会等主要电商平台店铺,并不断将其从医院、到OTC药店、到专柜的线下客户
薇诺娜项目自被转让给贝泰妮起,巨头药企的硬件支持+有成功经验的团队+尚未起势的赛道+投资机构的有效规划共同促成了薇诺娜逐步成为国内敏感肌护肤的
此外,薇诺娜的营销也是其抢占消费者心智的重要武器,与同样具有医院背书的玉泽以及药房渠道起家的薇姿信息触达不同,薇诺娜的产品宣传基本将敏感肌症状与产品直接连线,能够与用户建立更快速地匹配,这点更像药品宣传思维,即什么症状吃什么药。
对于消费者来说,被教育路径缩短,可以迅速锁定需求进行购买。不同的营销信息触达到用户层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转化效果。
02.
后劲不足
从集团到品牌的高度依赖性
在快速爆发后,薇诺娜迎来了增收降利阶段,表面保持高速增长,但财务数据却已显示出减速迹象,贝泰妮的市值也在不断蒸发,以今年的表现最为显著。
在数据上,据贝泰妮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50.14亿元,同比增长24.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51亿元,同比增长21.82%。营收净利双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放缓且创下近5年新低。
2021年3月创业板上市之后,贝泰妮凭借着在功效护肤赛道的高速增长,一度被称为化妆品界的“茅台”,巅峰时期市值超1200亿元更是创下了国内护肤品行业的市值最高纪录。近两年,其股价一路下跌,截至8月4日,贝泰妮股价为100.98,-1.5%,总市值427.75亿,与2022年7月7日的928.86亿相比,已经蒸发掉46%。
伴随贝泰妮股价下跌的是贝泰妮股东的纷纷减持。根据2022年财报信息,贝泰妮前十大股东中过半数减持了公司股份。据行业人士观点,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是评估一个企业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企业营收增幅放缓低于行业,净利润增速放缓,净利率下降,存货周转率过低等,都会令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和未来发展感到担忧。
而总结贝泰妮及薇诺娜的发展困境,难逃“高度依赖”一词。薇诺娜早期凭借“专注敏感肌”的差异化定位切入市场,填补了市场空白。
但随着敏感肌赛道的火热,品牌定位优势不在明显,从财报数据来看,2022年,薇诺娜营收约为48.85亿元,占贝泰妮总营收的97.44% 。就薇诺娜品牌而言,舒敏系列产品占了销售大头,该系列有三款爆品:舒敏保湿特护霜、舒缓修护冻干面膜和薇诺娜清透防晒乳。
其“舒敏系列”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接近40% 。其中,仅舒敏保湿特护霜一款产品,就占到公司营收的近20% 。
不难看出,贝泰妮集团对于薇诺娜的高度依赖,及薇诺娜对爆品的依赖。并且,与珀莱雅逐渐树立起不同功效的大单品系列不同,薇诺娜SKU超过400+,至今尚未有新品爆品出现。
对此,贝泰妮也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如打造儿童护理品牌薇诺娜宝贝,创立专业抗老科技品牌瑷科缦和祛痘品牌贝芙汀,试图以多品牌矩阵分担高度依赖主品牌的风险。但目前,瑷科缦和贝芙汀品牌均处于亏损状态,贝泰妮在深交所回复函中提到,这两个品牌的子公司分别亏损4082.52万和100.83万。整体而言,这三个品牌在短期内很难有盈利回升。
03.
赛道限制
成也萧何败萧何
除了高度依赖问题,敏感肌赛道在另一意义上也成为其发展放缓的因素,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在概念上,敏感肌属于广义的皮肤学级市场范畴。据Euromonitor测算,2022年我国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规模285.9亿,在社零和化妆品类零售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仍保持同比6.8%的逆势增长。“高增速+低渗透”是我国皮肤学级市场的特点。
但皮肤学级市场并不能完全与敏感肌市场划等号,后者充其量只是一个细分领域。敏感肌修护产品作为功效性产品的基础层,高层次的功效包括淡化色素沉着、淡化细纹等,若想将功效最大化,敏感肌修复产品的适用范围和频率非常小。
而薇诺娜主要聚焦敏感肌护理,早在2019年,就已占据国内敏感肌护理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所以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不容易。并且,随着敏感肌赛道的火热,诸如玉泽、皮宝、珀芙妍等品牌的挤压,薇诺娜的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缩小。
观察市场可知,近年来在美容护理、医美等领域,“抗衰”是核心关键词,并由此带动相关品类、产品的快速增长。并且抗衰也是诸多高端品牌的核心功效,具有较大的溢价空间。
而一直扎根敏感肌护理领域的贝泰妮,与抗衰市场关联性弱,丧失了重要的增长契机。尽管推出了瑷科缦,但其因为定价过高+线下发展,短时间难以如珀莱雅、HBN等快速打开市场。
并且,其产品定位也决定品控风险会遭到双倍反噬,信任危机会使品牌快速坍塌。据《北京商报》报道,在2022年双11,有不少用户表示在购买薇诺娜高保湿修护面霜后,收到产品发现有腥臭味,并引发用户在黑猫投诉上进行集体投诉。
当时不少消费者指出“发臭的面霜”主要为苏州昆山地区发货,而该产品有两处生产地,除云南昆明外,另一处位于上海市,生产企业为上海嘉亨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为代工厂。
从其中也暴露出贝泰妮在生产模式上的弊端:产品生产以委托加工为主,自主生产和OEM为辅。据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自主生产模式、委托加工模式生产以及OEM生产模式下所生产护肤品类产品销售成本分别约占营业成本的16.10%、62.58%以及1.14%。
因为品牌受众的敏感肌属性,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温和性,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则会被永久“拉黑”。
东耳观点:在大牌重振、国牌内卷的环境下,方向不明是极大的隐忧,贝泰妮尚未拥有如珀莱雅跑出的可复制模型,在主品牌乏力的情况下,将不利于集团发展。
总体而言,尚未形成坚实品牌力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视为单纯工具,而功效赛道中尤其如此,意味着可以随时被其他产品替换,这也是国际品牌在拥有强大品牌力的基础上,一旦跟上市场节奏就能立马翻身的原因。薇诺娜及诸多新锐们,需要注重运营链路里的各个环节,更需建设品牌力,增加抗打击能力。
参考信息:《系列三:贝泰妮简要发展史》——黄玺印
《“药妆茅”贝泰妮内外交困》——北京商报
《年报观察|贝泰妮业绩增速放缓背后》——红星资本局
《敏感肌撑不起薇诺娜的百亿野心》——36氪
《对薇诺娜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三个误区》——隐马数研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