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的卡诺·克里斯塔莱斯河的水流很湍急,河床被冲刷得到处都是光滑的石头,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虹河苔的“人生信条”是“不下牌桌”。分泌自然界最强的天然胶水,牢牢地黏在石头上,把一条贫瘠的河流,变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河流之一。
在马来群岛有一片热带雨林,有一种当地的猪叫婆罗洲须猪以吃植物的种子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龙脑香树有自己的“传播方式”,整个雨林里成千上万棵龙脑香树,会几乎同时开花,同时结果。
这样婆罗洲须猪吃都吃不过来,龙脑香树通过这样的“饱和创新”留出了生根发芽的时间。
有“创新饱和”也有通过“延迟开花”来抵抗残酷的自然环境。天山雪莲一般是夏天开花。但要是碰上特别极端的天气,比如太干、太冷、或者下雨太多,天山雪莲会选择“暂停开花”。然后,等。一直等。一直等到威胁过去。然后,再开花。
在亿万年的自然环境中,各种动植物进化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游戏”。当游戏规则拉到商业世界,2024年,面对如此低迷的大环境,或许各大品牌都只有一个“愿望”,不下牌桌,好好活着。
“每年的商业环境,就是老天给你发的一张卷子。只是有些年份的卷子,特别难。”刘润在2024年度演讲中这样描述今年的商业环境。
但是,难题,并不只是在考你一个人。麻烦,也不只是冲着你而来。再难的难题,也一定有人遇到过。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可能有人早早交了卷子。
而我们要做的或许就是找到错题,避免再次犯错,然后找到正确的榜样,向他们学习。
01.
优胜劣汰,TA们倒在了2024年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成立3年内的化妆品企业中,有241.85万家相关企业注销/吊销。也就是说,超过240万家美妆企业撑不过三年就夭折。在如今的美妆行业,品牌的淘汰赛正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既有消费环境变化带来的外部挑战,也有品牌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内生困境。
2024年,在不同赛道上都能看到倒下的国货美妆品牌的身影。虽然当下功效成为主旋律,但是今年也倒下了一大批主打“医研共创”招牌的品牌。如:背靠康十医疗、针对医美术后修复场景的Matricare美瑞可,获得过上市美妆公司水羊股份投资、由皮肤科医生共创的戴摩道克,资深护肤专家、博主冰寒打造的AdvanCell Works,均面临关店或破产的局面。
彩妆赛道在疫情之后一直处在“严冬”之中,今年也有一批的彩妆品牌跟消费者说了再见。HEDONE、VNK曾是红极一时的国货品牌。天眼查显示,HEDONE于成立之初便获得澎湃资本的A轮投资,此后,其又相继获得红杉资本的A+轮投资和辰海资本的B轮投资,在短时间内成为热门彩妆品牌。就是这样红极一时的火锅彩妆新锐也倒在了2014年。VNK、It’s Focus薏珂思、 Colorpedia卡乐说、Happimess乐在其中、浮气Fomomy等多家国货新锐品牌都在昙花一现后沦为时代的“弃子”。
在香氛赛道,中高端香氛品牌VOG&DEESSE欧荻斯甚至成立不足一年就直接倒闭。成也流量,败也流量。在那个时代,出圈变得更容易,但是倒下得也更快。
02.
高端小众品牌迎来至暗时刻
据统计,2024年1月至今,共有至少17个外资品牌撤出中国。其中就包括了高丝、贝玲妃、The Body Shop、NYX等一系列曾属于消费者“青春回忆”的外资品牌。高丝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妆集团之一,至宣布闭店前,其天猫旗舰店已经运营超过14年。另一个美妆单品牌店“鼻祖”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可以称得上是老一代的网红品牌。从1976年创立,到2024年破产,从行业先锋到被几度转卖的“弃子”,也算见证了行业发展的几个周期。
除此之外,贝玲妃这家有着48年历史、背靠LVMH集团的全球第一的眉妆品牌也在中国“败下了阵”;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的主力品牌NYX也曾在往年618期间拿下过销量第一,如今也只能悄然闭店。
在这些“消失”的品牌中,国际品牌占据大头。线上闭店、线下缩减门店和撤柜、暂停运营、停产停销等,继2023年一波国际大牌退出中国之后,2024年外资美妆集团加快了表现不佳品牌的撤离速度。
11月初,花王旗下高端护肤品牌EST宣布闭店;半月后,11月21日,宝洁旗下高端护肤品牌TULA Skincare图拉同样做出闭店决定。2024年至今,至少有30多个美妆品牌宣布关店或者退出中国市场。
03.
降本增效,巨头们也在“猫冬”
2024年,化妆品巨头们开启“降本增效”主线任务:从品牌做“减法”、闭店、人事变动到裁员,一圈圈涟漪背后暗藏着一阵阵痛楚。开年以来,雅诗兰黛、资生堂、巴斯夫、美国高端护肤品牌Matter of Fact、联合利华等十余家美妆企业陆续宣布裁员。
这其中,联合利华的裁员规模达到了近五年最大,预计全球范围内裁员7500人。今年7月正式开启裁员计划,首批裁员为3200人。通过裁员计划有望在未来3年内节省约8亿欧元的成本。
早在今年2月,雅诗兰黛就表示将裁员3%至5%,这意味着该家美妆巨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6.2万名员工)将至少裁员1800人以上。
在此基础上,集团预计,裁员以及更广泛的重组计划将推动营业利润增至11亿至14亿美元,原超其重组产生的费用。
无独有偶,2月底,资生堂宣布将为日本1500名员工提供“提前退休”方案以降低成本,虽对裁员只字未提,但难掩盖其想遣散员工的事实。
除了通过直接“裁员”的方式来压缩成本之外,优化品牌组合,出手非核心业务是国际美妆巨头们常见的“瘦身”动作之一。
今年6月份,联合利华将旗下的20多个品牌卖给了私募股权机构Yellow Wood Partners LLC。而在今年5月,宝洁、Natura&Co、强生均选择出售剥离旗下“非核心资产”。Natura&Co连续卖出Esop伊索、The Body Shop,并将剥离雅芳再次提上日程;宝洁将旗下高端洗护品牌沙宣VS Sassoon及其大中华区相关头发护理业务出售给汉高;强生集团则通过陆续持减在Kenvue科赴存留的股份,彻底剥离消费者健康业务。
总的来看,销售额下滑、经营表现不佳是美妆企业裁员的首要原因,但裁员的导火索远不止一个,“高质量发展”目标让各大企业开始制定新的经营策略。
04.
争夺进化的“新筹码”
纵观全球化妆品企业的成功经验,短期发展在营销,中期发展重研发,长期主义靠品牌,而科研便是成熟品牌的必由之路。今年医美版块成为各大品牌争夺的新目标和新赛道。8月5日,欧莱雅发布公告称,以未披露的金额从瑞典私募股权集团殷拓(EQT)牵头的财团手中收购了皮肤病学公司高德美 10%的股份,此举使欧莱雅10年之后,重新进入抗皱注射剂和填充剂市场。
除此之外,资生堂和LVMH不约而同地投资了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创建医疗公司。今年6月,曼秀雷敦推出首款医用修复贴系列,包括一款“医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修复贴”以及一款“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前者主打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成分,宣称可在有创医美项目后使用,后者主打皮肤屏障修护。
此外,全球专业皮肤健康公司高德美Galderma公司旗下的"注射用聚左旋乳酸填充剂"Sculptra®塑妍萃正式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美国护肤品牌倩碧推出新品“倩碧CX二类医疗器械”及最新皮肤学研究成果“医美术后色素管理策略”;日本美妆集团POLA建立全资控股子公司发展医美业务。
而近期刚更名的“丸美生物”,同样在重组胶原赛道进行了一系列布局。根据目前规划,丸美生物将在2026年推出包括医美重组胶原蛋白水光针在内的三类医疗器械,2028年将推出进阶版的填充用重组胶原蛋白。此外,日前,上美股份正式宣布成立“韩束转化医学基金”,据悉,该基金将重点关注皮肤相关领域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致力于为医院皮肤科、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提供实打实的资金支持。
除了医美之外,香氛也成为了巨头押注的赛道之一。此前,欧莱雅的风险投资基金BOLD完成对中国高端香水品牌观夏To Summer的少数股权收购,再到资生堂与意大利奢侈时尚品牌Max Mara建立长期香水业务合作,获得Max Mara的全球独家授权许可,联合利华划投资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亿元)建立香水之家等等。
除了抢占新赛道,科技创新也成为研发硬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此,几大美妆巨头都在不断尝试AI与美妆的结合与应用。典型如欧莱雅集团,其已经推出生成式AI驱动的个人美妆助理Beauty Genius、生成式AI美妆内容实验室CREAITECH,以及用AI洞察消费者意图等产品。更早前,韩国科丝美诗发布生成式AI:COS-Chat,并成功运用于实际业务;AI智能调色系统的开发,也在加速着COSMAX科丝美诗产品开发的数字化进程。
联合利华的AI应用则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服务和供应链管理上。雅诗兰黛也在加快布局“美妆+AI”,其在今年11月底宣布与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合作,共同开发了240个新的生成式预训练变换器(GPT),将用于开发和营销新的美容产品。
宝洁、资生堂集团也推出了不同的AI技术及应用。
随着数字化浪潮不断推进,中国美妆产业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线上渠道爆发。然而,当线上增长逐渐触顶,美妆品牌的竞争焦点正悄然转向线下。从当前仍“留在牌桌”上的店家看,每个人都在努力放大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利用AR试妆、智能镜面等技术吸引消费者,并提供专业美容顾问的一对一服务。国货美妆品牌如珀莱雅、丸美、欧诗漫等纷纷加大线下布局力度,推出线下渠道专享的产品,并通过与代理商合作拓展CS渠道。
屈臣氏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新世代店铺后不久,再推出Watsons Pink 概念店和首家大健康店。店面装潢整体叙事风格呈现极强的年轻化审美,另外在细节上,独家定制试妆台、半开放式 SPA 区域等细节设计,也是对消费者体验的升级改造。同样,护肤品牌东边野兽曾与話梅HARMAY合作,举办了一场名为“草药治愈城市”的展览活动。通过2个月的展览环节,东边野兽成功地将品牌内容与顾客体验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深化了消费者对品牌背后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2024年,美妆品牌的竞争焦点离不开优质线下渠道资源。显而易见的是,美妆行业进入了一个以高质量、精细化运营为特征的新阶段。
东耳观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26个海外美妆品牌闭店或退出中国市场,以及10个国货美妆品牌闭店清仓或母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同时至少有4213家化妆品企业已消失。
正如任泽平在年度演讲中所说:“我们这个时代,不仅是变化,堪称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秩序开始瓦解,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地缘冲突、国际秩序调整等现象涌现。新秩序正在重建,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全球经济社会的低谷往往酝酿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经济制度和产业浪潮的新一轮革命。”
有这样的一个假说,东耳希望能够在2024年的年末分享给大家,智人的跳跃是因为灾难,一次火山爆发让原始人类必须离开森林,离开草原来到海边,灾难让智人不得不进入水中寻找食物,这需要更复杂的呼吸控制,导致了更复杂的语言、抽象思维能力,由此诞生了相信抽象事物的能力,最终,智人通过协作登上了食物链顶端。
企业的成长在某些程度上也跟生物进化相似,生命总在诞生,总想存在,但生命的真相是走向灭亡,又在灭亡中变异和延续。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虽然世界残酷,但是那些未能打败你的,都将使你更强大。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