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2024年美妆圈的“罪与罚” | 生存游戏
2025.01.21    
分享至:
新闻简介:修正秩序

微信图片_20250121153909.jpg

“月之暗面”指的是月球的一面,这一面由于潮汐锁定现象,始终背对地球,从而被地球上的观察者所忽视。月球的潮汐锁定发生在其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导致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则永远背对地球。

皎洁月亮的暗面对于人类来说充满神秘与遐想,而美妆行业的暗面令我们不得不正视与戒严。本期《生存游戏》特刊将盘点2024年美妆行业的种种乱象,虽在下行周期,但仍应警惕不法行为,共同创造绿色的市场经济秩序,迎接新的行业复苏。


01.

制假售假:上百亿标值的假化妆品流向市


制假售假是化妆品灰产地带老生常谈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化妆品领域已揭露数十起制假售假案件,其涉案金额之巨,横跨数十万元至数亿元之广,每年至少有上百亿标值的假化妆品流向市场。

2024年8月,一起特大非法网络化妆品制售假案件曝光,涉案货值金额高达2.5亿元,13名犯罪分子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事因去年5月,就有消费者向宁国市市监局投诉称,自己疑似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到了假冒的隔离霜。随后,隔离霜就被该品牌商标持有人鉴定为假冒侵权产品,并表示从未在网购平台设立销售网点。

安徽.png

于是,监管部门立刻开启侦查行动,并在浙江、河南、湖南等地一举抓获了这个特大网络制售假冒化妆品团伙。据了解,涉案化妆品包括14种特殊化妆品、38种普通化妆品;侵权的品牌包括白云山、润百颜、甄视康等多个知名品牌。

另外,办案人员查获了30余吨涉案物品,其种类高达52种,并关闭了387家涉案网店。

该起案件不仅涉案货值高、涉及范围广、迭代品种多,而且平台交易数据十分庞大,堪称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起网络制售假化妆品案件。

而制假售假的源头则是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如去年8月四川新闻频道曝光的一起案件中,乐山一女子自行灌装化妆品,并将其伪装成“海淘货”,现场被查获假冒国际品牌化妆品9000余套,3年流水近2亿。

12月底,新疆新和县一名网络主播疑似销售假冒伪劣日化用品,被新和县公安局查处,民警在其租赁的仓库内查扣疑似假冒伪劣日化用品共计748瓶。据了解,阿某从8月截至案发,共计销售假冒伪劣日化用品近8000瓶,非法获利15.7万余元。如此低成本、高利润的“生意”,令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针对此类不法行为,有关监管部门也在不断严查严打,《化妆品网络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相继出台,为打击化妆品制售假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各平台也在积极打击兜售假货、高仿、未授权品牌商品等行为,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02.

违规添加:防晒、染发产品等是违规重灾区


据统计,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19篇不合规化妆品的通告,共535批次,涉及15种产品类型,其中防晒和染发产品被通告的案例数最为突出。

其中,防晒被通报次数最多,共126批次。染发产品被通报113批次、面膜被通报82批次、洗发护发产品被通报56批次。

防晒.jpeg

在防晒品类中,被指出防晒剂的添加与标签或注册资料的技术要求标示不符,其中被高频提及的防晒剂有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奥克立林、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4-甲基苄亚基樟脑、水杨酸乙基己酯等;此外,防晒成分含量未达到规定标准,以及pH值超出5-7的规定范围,也是防晒产品违规的常见情形。

在染发产品中,也常被指出染发剂添加与标签或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标示不符,其中被高频提及的染发剂有4-氨基-2-羟基甲苯、间氨基苯酚、对苯二胺、甲苯-2,5-二胺硫酸盐、对氨基苯酚、2,4-二氨基苯氧基乙醇盐酸盐等。

在面膜品类中,微生物菌落超标成常见问题。在共114批次微生物不合规化妆品通报中,面膜就占据77批次,不合规原因是微生物超标,涉及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铜绿假单胞菌。如此前通报的一款名为“禄之源植物海藻面膜(标示批号:2022 07 13)”的产品,其菌落总数为1100000CFU/g,超标了1100倍。

金发拉比.jpg

在婴童产品领域,也不乏出现不合规生产、虚假宣传等现象。2024开年就曾有知名婴童品牌被开出百万发单的案例,其因生产不符合技术规范的“贝比拉比蛋黄油”、在天猫店铺发布虚假广告等,被罚没超260万元。

此外,婴童护肤品中违禁添加以激素类成分居多,如在12月公布的第15批次化妆品抽检结果中,有2批次不合规的婴童产品均违禁添加了黄体酮。黄体酮,又称孕酮、黄体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长期使用含有黄体酮的化妆品,易引起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

以上通报中,美妆产品不合规生产多来自于小品牌和白牌,但仍然对消费者权益产生损害,要从根本上治理此类现象,行业需从原料监管、企业自律、行业监督和消费者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03.

职业打假:维权or勒索?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2024年初,“灵魂拷问补水骗局”事件、“CSS油橄榄事件”揭开了年度化妆品打假热潮的序幕。以职业打假账号“王海测评”为例,已累计发布了近40条化妆品相关打假信息,打假品类主要集中在面霜、精华、洗发水,其中像面霜里多以功效型为主,比如祛斑祛痘一类。打假问题主要集中在夸大或者虚假进行功效宣称,以及添加一些未标注的防腐剂。

其中未标注防腐剂是较为高频的打假方向,去年,薇诺娜、韩束、如薇、瑷尔博士等化妆品牌因被职业打假曝光相关产品未标注防腐剂而陷入舆论风波。但事实上,国家药监局早在2019年和2022年发布的《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中已经明确说明:“为了保证化妆品原料质量而在原料中添加的微量稳定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成分,虽然在产品配方中应当进行填报,但不属于化妆品成分的范畴,可以不在产品标签上进行标注。”

品牌回应也表示,检出的成分是复合原料自带的,并非主动添加,也不是非法添加。

另一类打法规更新时间差的打假,在年底也闹得沸沸扬扬。去年11月20日上午,一张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举报答复书图片在网上流传。其中内容称,百雀羚化妆品涉嫌添加禁用原料基本属实,药监局决定立案调查。

百雀羚.jpg

消息一出就冲上热搜,百雀羚官方微博几小时后发布了针对该事件的情况说明,称主要涉及的“禁用原料”在政策调整后已经不再使用,现在与之前均是合规生产。上海市药监局于当日晚间发布消息称,调查后认定百雀羚不存在违规行为。

有业内人士称,此前就有多家媒体收到爆料并拿到了答复书图片。他们认为,百雀羚实际上是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一波三折后,虽然已经澄清事实,但无形中品牌声誉仍然受损。

在打假赛道逐渐火热后,职业打假开始形成规模化产业,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3年共监测2.4万个“职业索赔人”发起73万件索赔投诉。当打假成为生意,产业链式攻击对经商环境、消费者权益都将产生极大影响。

针对此种现象,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出台规定整治。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恶意索赔”做出明确规定,将遏制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恶意举报、恶意索赔等行为。

2024年8月29日印发的《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明确提出,对于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恶意索赔、“职业索赔”,将依法规制止该行为。


04.

直播乱像:配套法规出台,美妆直播进入下半场

近几年,直播带货是线上渠道增长飞快的一种销售模式,据艾瑞咨询数据, 2019至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长超10倍。并据《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成交额为4.9万亿,增速达到35%。同时据预测,2024-2026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8.0%,行业未来将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并步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而一个行业的高速成长期,背面则是无序发展期,由于“台前幕后”主体多、“人货场”链条长、“线上线下”管理难、消费者举证难,导致直播带货场问题频发。

其中,因虚假宣传“翻车”的主播不在少数,此前,“疯狂小杨哥” 带货的一款婴幼儿面霜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广告中含有虚假内容”而被罚款5.64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110143954.png

去年2月,博主“大虎课代表”发布产品测评,称骆王宇带货的CSS油橄榄精华不具有相关功效及成分,涉嫌虚假宣传。几个月后,骆王宇发布视频道歉,并宣布为用户退款1.5亿元。

4月12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显示,杭州沃鑫化妆品贸易有限公司被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款人民币5万余元。该公司在自运营的“秦老师带你健康优雅到老”快手平台店铺商品详情及直播间里,宣称从韩国进口的“婵真美菁润泽保湿眼霜”“适用任何肤质”,但无法提供上述宣称所要求的报告(结果)。

在直播带货发展中,数据造假、刷单冲业绩也屡见不鲜。去年618期间,四川绿色本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花300万元请知名男星明道做专场直播,带货旗下诗理研洗发水,而最终销售额去掉大量退款只卖出20多万元,投入产出比相差巨大。

对此,本草公司要求明道所在MCN公司无忧传媒按比例退款。这种以高成交量为噱头骗取商家和消费者的信任,既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又损害整个直播电商环境。

微信图片_20250103160231.jpg

此外,低俗直播博流量也成为一类现象,如“三只羊”旗下主播@红绿灯的黄 带货YSL产品时头发凌乱、表情狰狞,一度叉开腿蹲在桌上,该场直播切片流传开来后,被消费者质疑风格低俗,不符合YSL的品牌形象,接连登上微博热搜。此类以低俗言论、浮夸动作、怪异造型获取流量的行为,对于品牌与主播的长期发展都并非益事。

如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一部配套行政法规,《条例》针对当前网络交易中呈现出的重点、热点问题,比如直播带货、大数据杀熟、刷单炒信、强制搭售等行为进行了针对性规范,禁止各类网络消费侵权行为。

写在最后:可以看出,市场竞争中,各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手段层出不穷。短时间内或许可以高额获利,但绝不是长久之道,并会被绳之以法。我国部分化妆品企业或品牌,以及直播带货等相关从业人员法规意识依然需要强化,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市场竞争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消费者也需要不断提高辨别能力,积极监督企业运作,维护自身权益。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