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数据出国?迪奥因违规传输国人信息数据被罚
2025.09.15    
分享至:
新闻简介:你的面容信息可能被“卖”

2025年9月9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公布,公安网安部门对迪奥(上海)公司在跨境传输中国个人信息中的三项违法行为做出处罚。


微信图片_2025-09-15_105854_660.jpg

经过公安网安部门对迪奥数据泄露事件的调查,证实其存在三项违法事实,因此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迪奥(上海)公司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1、未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或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违规向法国迪奥总部传输用户个人信息。

2、向法国迪奥总部提供用户个人信息前,未向用户充分告知其个人信息境外接收方的处理方式,未取得用户“单独同意”。

3、未对收集的个人信息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01.

百万条用户数据“裸奔处境”

奢侈品集团为何频触红线

此次处罚源于今年5月,法国时尚消费品牌迪奥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5月12日,迪奥品牌向用户发布短信,表示该品牌发生数据泄露事件。短信内容显示,品牌于2025年5月7日发现,曾有未经授权的外部人员获取了迪奥持有的部分客户数据。泄露的数据包括客户姓名、性别、手机号码、电子邮箱、邮寄地址以及消费金额和偏好及其他该品牌收集的用户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奢侈品行业第一起数据泄露案件。2025年6月和7月,卡地亚(Cartier)和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中国都分别发生了客户信息泄露事件。虽然,品牌都声称泄露数据并不包含客户的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但这些事件足以说明,这些看似“高端”的品牌在数据化的管理上表现出出相对的粗放和落后。迪奥(上海)公司此次被罚,绝非偶然,它释放了极其强烈的监管信号,也反映了当前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全球性趋势。此次处罚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PIPL)的执法严肃性和威慑力。

PIPL自2021年11月1日生效以来,监管部门一直在通过案例来确立其权威。此次对迪奥这样的国际顶级奢侈品牌开出罚单,表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企业规模多大、背景多强,只要违规,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起到了“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公安网安部门指出的三项违法事实,直击PIPL的核心要求:

1. 数据出境合规(第一条):这是PIPL的监管重点。企业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必须通过安全评估、标准合同或保护认证这三条路径中的一种。迪奥显然一条都没走,属于“裸奔”式出境,是重大违规。

2. 告知-同意原则(第二条):PIPL要求信息处理者在进行信息出境等敏感操作时,必须获得用户的“单独同意”。不能藏在冗长的用户协议里一笔带过。迪奥未能做到这一点,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3. 安全技术措施(第三条):要求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技术手段保护数据安全,这是防止数据泄露的基础。迪奥未能做好,导致了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

微信图片_2025-09-15_105906_159.png

值得注意的是,迪奥作为法国企业,必然对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非常熟悉。GDPR同样以严厉的罚款和严格的跨境数据传输规则著称。此次中国的处罚表明,中国在数据保护领域的执法力度和严格程度正在向欧盟看齐。跨国企业需要同时满足全球多个司法管辖区的严苛要求,合规复杂性大大增加。

02.

迪奥被罚警示录

PIPL对美妆行业有哪些正反馈


1、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的颠覆性改变

PIPL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它极大地收紧了美妆品牌收集、使用,特别是跨境传输消费者个人数据的自由度,将数据合规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并重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美妆行业极度依赖营销和会员体系,而PIPL的核心——“告知-同意”原则,直接对此进行了规范。过去,品牌可能会在用户注册会员时,用一长串用户协议“打包”获取用户对接收营销短信、电话、个性化推荐、数据共享等众多事项的同意。

PIPL出台之后要求对于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公开个人信息等场景,必须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品牌无法再“轻易地”将用户纳入营销名单。获取新客授权的成本变高,营销活动的响应率可能会短期下降,但长期看,获得的将是更高质量、真正愿意与品牌互动的用户授权。

2、数据跨境传输的“紧箍咒”

美妆巨头多为跨国公司(如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LVMH集团旗下的迪奥等),其全球总部通常需要分析中国市场的用户数据以进行战略决策、产品研发和全球CRM分析。此次迪奥(上海)直接向法国总部传输数据,但一条合法路径都没走,这是其被罚的首要原因。这意味着全球总部不能随意调取中国数据:中国子公司必须首先完成本地合规流程,否则无权向总部传输数据。


微信图片_2025-09-15_105910_633.jpg

3、对“敏感个人信息”的严格界定和处理

美妆行业收集的很多信息都属于PIPL定义的“敏感个人信息”,包括:

生物识别信息:通过肌肤检测设备、虚拟试妆(AR试妆)工具收集的面部特征信息。

健康生理信息:用户的皮肤类型(敏感肌、油性肌等)、过敏史、肌肤问题(痘痘、皱纹、色斑等)、孕期信息(用于推荐产品)。

特定身份信息:行踪轨迹(通过线下门店定位或活动签到获取)。

PIPL出台之后品牌必须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了哪些面部数据、用于何种用途、存储多久,并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好玩的”营销功能。

东耳观点:此案是一个分水岭事件,标志着中国数据隐私保护进入了“严格执法、动真格”的新阶段。这是一次严厉的合规警示,宣告了“数据裸奔”时代的结束,所有企业必须将数据合规提升至战略高度。

品牌需要重新思考与消费者的关系:不再是数据的占有者,而是用户信任的受托者。那些能率先做好合规、透明地使用数据、真正赢得用户信任的品牌,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