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6月8日),证监会公告,同意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其一波三折的IPO之路终于再次有了进度,离上市更进一步。
回顾其上市之路,自2021年9月7日,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敷尔佳”)便首次向深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拟在创业板上市。
2022年,敷尔佳分别于1月、7月两次更新招股说明书,在2022年9月成功过会。此后却因迟迟拿不到证监会批文IPO进度停滞,今年5月12日,敷尔佳进入提交注册阶段,终于在昨日注册成功。
01.
从医药到面膜
踩中“械”字号野蛮生长风口
据资料显示,敷尔佳是做医药起家,前身是黑龙江省华信药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哈三联生产的注射用药物等产品。
2012年,华信药业将皮肤护理产品调整为未来发展方向,并于2014年完成“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的研发,生产外包后再进行销售。随后华信药业注册“敷尔佳”商标,并于2017年将“敷尔佳”品牌独立出来,负责运营原公司的皮肤护理产品。
彼时,随着医美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如光子嫩肤、黄金微针等面部项目后,为了吸收渗出液、修复创面等,后期往往需要一些医用敷料来帮助镇静、修复,医用敷料便跟随医美项目进入消费者视野。
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医用敷料应在其“适用范围”或“预期用途”允许的范围内,由有资质的医生指导并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能作为日常护肤产品长期使用。
但由于商家抓住“医用”特性,并大肆宣传医用敷料有“祛痘淡印”“淡敏褪红”等功效,塑造了消费者对于“医美面膜”的认知,认为其无论在安全性还是功效性上,都超越普通面膜,将其纳入日常护肤场景。
于是,医用敷料市场开始大增,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5.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6.3%。
而敷尔佳主营的即是医用敷料,也就是当时盛行的“械字号”面膜,踩中了品类爆发的风口。
据其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19年,敷尔佳营收从3.7亿元暴增至13.4亿元。2019-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13.42亿元、15.85亿元、16.50亿元和17.69亿元;同期,毛利率为76.97%、76.47%、81.95%和83.07%,蔚为可观。
具体来看,2019-2022年,其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的营收为9.18亿元、8.80亿元、9.28亿元和8.66亿元,同期营收占比68.38%、55.54%、56.25%和48.95%。
其中,敷尔佳白膜和黑膜成为械字号爆品,2019-2022年,白膜收入为6.43亿元、5.98亿元、6.52亿元和6.24亿元;黑膜收入为2.63亿元、2.64亿元、2.62亿元和2.20亿元。自此敷尔佳凭借“医美面膜”4年掘金近30亿。
02.
产品向“妆”字号转型
重营销、轻研发遭质疑
敷尔佳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疯狂掘金,与其不自产、低成本、低研发密切相关。
据招股书显示, 2019年-2022年,敷尔佳的产成品(即: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及化妆品)的采购金额为3.46亿元、3.72亿元、4.76亿元和4.3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0%。
并且,根据电商平台的售价显示,敷尔佳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白膜)原价售价为148元/盒。而招股书中,2018-2020年,敷尔佳向哈三联(负责其产品的生产)采购的医用敷料单价分别为8.2元/盒、9.66元/盒、9.12元/盒。
同时,敷尔佳在研发投入上也很“节制”,2020年-2022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47.97万元、524.29万元及1542.61万元,刚过千万。与其他国货品牌形成对比,如贝泰妮、创尔生物和华熙生物等公司2021年研发费用率平均值为4.87%,敷尔佳同期仅为0.32%。
此前还颇为令人诟病的是,2021年,敷尔佳的研发人员只有2人。更新招股书后,截至2022年12月31日,敷尔佳拥有员工480人,其中研发人员仅有8人;而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敷尔佳及其子公司仅有1项已授权专利——为包装盒专利。
代工模式+低成本高售价,支撑起敷尔佳的高毛利模式。在此种模式下,营销就成为推动产品销量的重要手段,与之对应的是销售费用和销售费率不断攀升。
2019-2022年,其销售费用为1.15亿元、2.65亿元、2.64亿元和3.90亿元,销售费用率为8.60%、16.75%、16.01%和22.06%。
其中,宣传推广费增长最快,2019-2022年高达0.7亿元、1.66亿元、2.36亿元和3.54亿元,同期在销售费用中占比为60.93%、62.62%、89.26%和90.63%。
在此发展模式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敷尔佳的增长支撑“械字号面膜”被官方整治。2020年,国家药监局发文称,不存在所谓的“械字号面膜”,医用敷料命名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名称。
敷尔佳也开始根据市场政策做出调整,目前,敷尔佳的产品线正从医美场景延伸到日常消费场景,增加多款“妆”字号产品,但收入权重较低。并且,因敷尔佳化妆品类收入占比已经超过50%,公司行业划分也由过去的“专业设备制造业”变更为“化妆品制造业”,正式进入化妆品赛道竞争。
东耳观点:自敷尔佳开启IPO之路起,2人研发、投入费用不足1%、成本不到10元等争议就一直围绕其身,此种现象也与近年来国货化妆品猛追研发背道而驰。
虽然其在招股书中回应称:“计划投资 5698.53 万元建设研发及质量检测中心,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质量检测为辅助,通过专业皮肤护理产品的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增加公司的技术储备。”但整体看来,其研发投入占比仍旧较少。
尤其是在其调整行业划分后进入化妆品竞争赛道,当行业监管趋严、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在消费者对技术要求更高的趋势下,敷尔佳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